对话潘刚:责任之路没有终点

分享到:
点击量: 282696 来源: 新浪

     从1978到2008,改革开放走过30载旅程。

     在这30年中,无数人与中国经济共同成长,更有无数弄潮儿成为时代的缩影,默默响应“摸着石头过河”的号召,用实践趟出一条适用于市场经济体制的普遍规律。

     1992年,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南方讲话后,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步入快车道。而内蒙草原上一个年轻小伙则刚刚从大学毕业,进入一个街道小厂。虽然条件艰苦,但他仍为了能留在城市工作而深感庆幸。

     这个后来被称为中国“液态奶**人”的年轻人,当时年仅22岁。

     10年后,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赢得了全球瞩目,这个年轻人也完成了质的转变——这一年,他成为伊利集团总裁兼液态奶事业部总经理,时为中国520家重点工业企业中*年轻的总裁。

     随后的几年内,他先后带领伊利突破产值100个亿,稳坐中国乳业老大的位置,并于被称为“大国变革新起点”的**第十一届“两会”期间,在行业内首先完成了产品结构升级的华丽转身,以17.56%的速度稳健增长为中国乳业**逼近两百亿的企业,用实际行动兑现了“又好又快”的经济发展承诺。

     这个人,名叫潘刚。

     跨时空亮相哈佛商学院

     有人说,在外国人眼中,Mr.Pan是个典型的中国企业家。因为他永远温和从容、处变不惊,说话充满中国哲学的逻辑。但在中国媒体眼中,潘刚却不尽如此。因为他锋芒内敛,谨慎低调,这并不是这个时代“明星企业家”的作风。几乎所有采访过他的记者,没有一个敢轻易否认,当潘刚忽而凝视你时,总能分明地感觉到一袭来自北国草原的冽风:��见寒光,却生锐气。

     对大众媒体来说,潘刚的高调,正在于他的低调。当这样一个人坐在你面前,当你得知他的传奇履历,当你看到伊利在他的带领下一步步走出草原、走向国际时,你已经可以看到他永远不知疲倦、永远不畏艰难,阻万难之险亦泰然自若的鹰隼般身姿。

     美国东部时间3月6日,哈佛商学院。

     当潘刚的东方面孔透过屏幕出现在等候着的哈佛MBA精英面前时,现场爆发出了一阵激越的掌声。这些世界**的MBA精英已经花了一倍于其他企业案例的时间,对来自中国的伊利案例进行探讨。在简短的招呼后,潘刚与哈佛学生开始了这场时空连线,共同解读了中国乳业的独特发展轨迹,以及伊利本身的成功之道。

     这是中国乳业**次登录哈佛,也是中国食品企业**次入选哈佛商学院案例库。尽管开放的哈佛在近几年中已越来越关注中国企业,与哈佛学子一起坐而论道显得比以前容易实现了许多,但入库哈佛案例,仍然是大多数中国企业难以企及的高峰。它不仅仅需要跨越太平洋的空间距离,还要超越从平庸到经典的鸿沟。

     也正因如此,即使潘刚因工作繁忙不能如期赴美,哈佛仍提出愿以时空连线的方式与其现场交流。潘刚也因而成了入选哈佛案例的企业中,**被允许以连线方式和哈佛师生互动的中国企业家。

     案例论坛现场,一位黄皮肤的中国学子激动地表示:“我非常高兴看到伊利的Case被哈佛采用。你们告诉了哈佛中国制造的品质,作为中国人,我非常自豪!”潘刚回应道:“能在哈佛见到自己的同胞,我感到无比幸运。希望你告诉所有在美国的同胞:尽管中国制造仍然要不时面对外界近乎挑剔的审视,但真金不怕火炼,这虽然有压力,但也是好事。伊利从没停止过、也绝不会停止对产品品质的提高,我们将不断证明,中国制造,值得信赖!”

     在时空连线结束后,已是北京时间凌晨3点多钟。潘刚脸上看不到丝毫倦容,反而显得神采奕奕。在随后2个多小时的采访中,他谈自己很少,讲的多是伊利作为中国食品行业的龙头应该承担的责任。

     “伊利法则”适合中国国情

     潘刚说,当一个企业成长为一艘航空母舰的时候,我们面对的不是生存的问题了,我们面对的,是企业存在的原始基石,造福人类并承担社会责任。(完)

*新资讯

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