破解食品**难题需杜绝“鸵鸟”心态

分享到:
点击量: 235138

  市场上九成鲜蘑菇被荧光剂污染!北京一名小学生的课余发现,近日震惊了公众。而该调查的指导老师,中国农业大学高瑞芳博士更是表示,该调查100%可信。

  这样的结论,当然会引来有关部门的发言。北京市工商局在**时间表示,该实验及调查结果“不具科学性”。但具体到怎么不科学,以及工商局的调查结果如何,却足足吊了公众几天胃口。这几天中的信息空白,让很多民众揣测,有关部门不过是为自己的监督不力在遮掩。

  其实在我看来,宣称调查结果100%可信,未必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。因为作为一种抽样调查,自然不能100%地穷尽样本。统计结果往往由于抽样方法抽样范围等因素的变化,而产生些许变化。尽管如此,人们在看到这样的消息后,仍是更愿意尽量少地选购新鲜蘑菇。这其中的原因,在于所谓的“假消息”效应,即人们往往更愿意相信假消息;在于一次次的食品**问题,已经让食品成为民众心中*敏感的区域;也更在于面对这些消息时,相关部门的反应迟缓。

  有些事情会越描越黑,有些事情则会越捂越臭。针对鲜蘑菇的这次调查,其实就是民众自发地对食品**领域的一次监督。然而面对这样的监督,相关部门通常的反应或是置之不理,或是语焉不详,要不就是行动迟缓。总之,很少正面、及时、而又细致地回应这些监督意见,让人分不清到底是无话可说,还是故作高姿态。似乎所谓的“冷处理”真能让传闻自行消散。然而实际情况却是,各种或真或假、或全或偏的消息,就在相关部门主动放弃话语权后形成的权威信息真空中,快速传播、放大。正如这次鲜蘑菇调查事件。虽然相关部门的详细回应只是滞后几天,却足以让恐惧和猜疑在民众间发酵生长。

  从某种程度上说,所谓的“坏消息”效应,正是相关部门应对民众监督时的“鸵鸟”心态造成。���随着在传播过程中,“坏消息”一次次地占据舆论上风,对食品**等诸多领域的不信任情绪,在公众的头脑中占据了更加牢固的位置。

  当然,此次鲜蘑菇调查事件中,相关部门面对媒体、面对公众的姿态已有了不小的进步。但我们有理由期待更加及时、**的回应。因为破解食品**难题,不仅需要更先进的仪器更**的科技,还需要民众与相关部门及时深入对话的机会。

*新资讯

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