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线乳企融资踯躅 **奶放弃上市

分享到:
点击量: 313398 来源: 21世纪经济报道

    在海外融资之路行进了两年多后,**奶打算停下脚步。

    近日,湖南省金融证券办公室上市办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,湖南**奶集团已经取消了海外上市的计划:“我们今年初催过他们,但不久他们就说不上市了。”

    **奶放弃上市

    事实上,**奶*初打算于2005年在海外上市,此时距离当初的时间表已经晚了一年。

    **奶集团是我国*大的发酵型乳酸菌研发生产企业,自1997年建立以来,已先后在湖南株洲、北京密云、湖北黄冈、江苏昆山、四川成都兴建五**酸菌饮料研发生产基地。

    2004年,无疑是**奶*风光的一年:年产乳酸菌发酵奶100万吨的江苏昆山**奶公司正式奠基,标志着**范围内的战略布局已经完成;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公布的2004年度中国乳酸菌饮料行业*新排名中,**奶以76.2%的市场占有率高居同行业榜首;2003年,**奶的销售额相比过去一年翻了一倍,达到8亿元,2004年更是突破16亿元。连续两年100%的增长无疑带给**奶极大的信心,于是开始筹划海外上市一事。

    早在2003年,**奶董事长李途纯就表示,无论从股权结构还是从各项利润指标来看,**奶赴海外上市早已“技术达标”,并且该公司拥有一个良好的市场品牌形象、**的营运模式以及销售网络。2004年底,该集团一位高层也公开表示,**奶将于2005年赴海外上市。彼时,**奶雄心万丈,计划除了乳业方面外,再拿出一部分资金,在美国,或者在其他国家和香港组建童装公司,同样在海外上市。

    而从媒体传出的消息是,为了筹备海外上市事宜,**奶集团已经与渣打银行、霸凌(Baring)基金等国际金融机构展开了合作。

    但在随后的2005年,**奶海外上市一直未能取得进展。

    前述那位**奶集团上市办的人士认为,海外上市只是一个融资渠道选择的问题,**奶随时会针对外部条件的变化做出调整。

    尽管他对于*终是否继续原有计划出言谨慎,但从此番言语可以看出,**奶海外上市的步伐已经失去了两年前的速度和力度。

    二线乳企融资踯躅

    通过上市迅速融资是每一家企业的愿望。就**奶而言,近几年的快速扩张正对其资金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。

    昆山基地奠基前,**奶集团在北京密云、湖南株洲、湖北黄冈建立的三**品生产基地总投资已达20亿元左右,昆山基地和成都温江基地的投资也超过了10亿元。

    **奶当年高调谈起的海外上市计划今日为何被搁置?

    **奶方面的人并不愿多说,只表示“这是董事会在决定”。而在广东省奶协秘书长王丁棉看来,**奶海外融资迟迟未取得进展,原因可能为两方面:一是没有海外上市的包装;二是缺乏市场高速发展的后劲。

    以蒙牛当年为例,其之所以能顺利在香港上市,首先是在2002年成功引入善于为企业进行海外上市“包装”的摩根士丹利、鼎晖投资和英联投资等三家**国际投资公司;其次,自1999年创立开始,蒙牛一直保持惊人的发展速度,增长率达200%以上。2000年,蒙牛实现销售收入2.47亿元,同业排名第11位,2001年,实现销售收入7.24亿元,同业排名第5位,2002年,实现销售收入16.68亿元,同业排名第4位,2003年,实现销售收入40.71亿元,同业排名第3位。正是这种“蒙牛速度”使其成为****家海外上市的乳企。

    在蒙牛上市前后,中国一批二线乳企都提出海外上市的目标,除了**奶,还包括辽宁辉山、黑龙江完达山、河北三鹿、广西皇氏乳业等,他们希望借助境外资金拓展市场,同时使公司的治理结构、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。

    但境外上市对企业本身的发展要求也很高。无论是**奶,还是完达山、辉山等,在历经前几年整个乳业的高速发展后,这几年都明显缺乏市场后劲。特别是在伊利、蒙牛、光明三大巨头的咄咄攻势和价格战下,许多乳企都举步维艰。AC尼尔森调查数据表明,在中国液态奶市场上,蒙牛、伊利和光明的销售量之和已占50%。

    在业内人士看来,**奶由于凭借乳酸菌饮料的细分市场,在**阵营中处于**地位。但是在2002年、2003年都保持了100%以上的增长率后,2004年开始,这种增长速度明显放缓。相比2003年16亿元的销售规模,2004年**奶的销售收入为20亿元,增长率为40%。

    **奶在海外上市之路上止步,也表明二线乳业海外融资之梦还是那么遥不可及。

    “站在这条起跑线上的企业为数众多,但真正能跑到终点的只在少数。”王丁棉表示。

    而自身扩张和资金的压力,使**奶*终可能将上市融资的目光放在国内。当问及是否会选择在国内A股上市时,**奶上市办人士回答:“我们肯定有考虑。”(杨颢)

*新资讯

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