食品**报道“喉舌”要慎重

分享到:
点击量: 310296 来源: 华西都市报
    据8月21日《中国青年报》报道,一则西瓜注了红药水的荒唐报道,让农民损失3000万元。1个月以来,海南省文昌市的瓜农邢大民一直心有余悸,谣言*盛时,良种西瓜的收购价为0.4元~0.6元/公斤,一般西瓜甚至0.24元/公斤都没人要。这些消息是7月19日的广州某报报道的:广州市民向有关部门投诉,怀疑西瓜被注入了红药水。一时间,广州市面上的西瓜无人问津。紧接着,香港几家媒体转载了这则报道,引起香港食品环境卫生署和香港消委会的重视,专门提醒香港市民提高警惕,谨防“食瓜中毒”。从媒体报道情况看,具有明确日期的辟谣是8月3日。这个消息到了海南已是谣言出现20余天以后的事情。

    很显然,在缺乏足够事实证据和数据证据的前提下,广州这家媒体没有履行必要的社会调查、实事求证和专家咨询等新闻程序,就将“红药水西瓜新闻”作为“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”传播了出去,形成了新闻纸实事,成为公信力、信任度可靠的消息资讯。媒体一不小心,就将精心包装的“信息炸弹”扔到了风平浪静的社会部落,成为“社会病虫害”、社会灾难的罪魁祸首。

    信息封闭的年代,新闻不够真实严肃,可能造成区域性社会恐慌和公共信息**危机,今天,社会早已步入了信息时代和数字社会,鼠标轻点、键盘敲击,瞬间就完成了“信息病毒”的传播。所以,新闻一旦形成危害链条,就不再是区域性危害,而可能成为社会恐慌和经济受损裂口,一个小消息就能造成海南瓜农3000万元的大损失。

    因此,笔者认为,新闻机制应该具有实事求证意识。新闻可以娱乐化,但新闻娱乐化不等于娱乐新闻,准确二字应该像太阳一样不可缺失。新闻不仅仅是在传达消息,记者的笔不仅仅是谋���的工具,更是推动社会公正和责任的加速器;记者的责任不仅是书写文字,更要传达社会良知,为社会消解隐患,而不能只顾炒作,求一时轰动,*终丧失社会公信力。
作者:耿银平

*新资讯

1